7月9日至10日,校史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蒋志伟、宋光明及成员谭微一行利用暑假赶往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搜集、寻找和考证相关校史资料。虽然38度的高温使他们付出了不少汗水,但意外的收获更让他们深感不虚此行。
第一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一下火车,校史办一行三人便直奔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该馆收藏了民国时期(1912-1949)中央政府各机构的档案,而我校前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时期的不少档案珍藏于该馆。尽管来前就从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该馆的绝大部分馆藏正处于数字化过程之中,只有一小部分电子档案对外开放,但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丝机会,校史办还是决定冒着酷暑亲临现场探个究竟,期望能从这一小部分的开放档案中有所收获。遗憾的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查阅仅发现了两件稍有价值的档案,而该馆所收藏的40多份卷宗材料如《交通部筹助商船学校复校经费卷》、《重庆商船学校迁校及校舍租赁、建筑、验收等合同、蓝图、文件》等皆因尚未完成数字化工作而无法查阅。
第二站:南京市图书馆
离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他们三人立即赶往南京市图书馆,希望该馆所收藏的民国时期文献能有意外的惊喜。为此在按规定办理了一张临时借阅证后,三人便直奔四楼民国文献阅览室,一头扎了进在琳琅满目的民国文献中。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仔细查阅了二个多小时之后,终于发现该馆藏有《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一览》(1934年版)和《吴淞开埠资料》。由于时间关系,当天借阅这些书籍已来不及,只好第二天早早赶到图书馆静候开馆。经过“漫长”的等待、调阅手续的办理,他们欣喜地见到了这两本泛黄而珍贵的图书,其中有许多社会名人、官员给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题词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但好事多磨,图书馆工作人员告知:民国资料不能拍照、不能大量复印,复印量最多只能两到三页,如有特殊情况,建议请示图书馆领导。于是,校史办三人又匆匆赶到六楼拜访相关领导。幸运的是,相关领导在得知我校因校史馆建设急需这些资料的情况后,表示十分理解,并承诺根据相关政策尽量为我们提供方便,同意将我们所需题词和照片扫描后刻成光盘快递给我校。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校史资料的搜集就是这样充满艰辛和无奈,但又不时会有意外和惊喜。只要十份付出能有一分收获,校史办的工作人员仍心甘情愿。
第三站: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傅啸宇、梁添成、雷天眷是吴淞商船学校时期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中,三位校友先后投笔从戎,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捐躯。从非常有限的资料获悉,三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南京紫金山麓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他们的墓地也很有可能就在那里,但他们的出生日期却不得而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三位烈士的详细情况,对一些尚不确切的细节进行考证和确认,校史办一行告别南京图书馆后立即赶往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的紫金山畔。在郁郁葱葱的环抱下,纪念馆棱角分明的建筑别具一格。室内展出的图片和实物,重现了当时武器装备不良、规模十分有限的中国空军,在同日寇激战中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10日下午,适逢南京拉响高温警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整个南京城犹如一个桑拿房。即便站在树荫下都闷热难熬,更何况烈士纪念墓碑都在室外。沿着盘山石阶,拾级而上,几百级的石阶在38度高温的炙烤下,让人挥汗如雨。但在宛如两片机翼的纪念碑前,校史馆的三位工作人员忘记了热浪,默默地为英灵祈祷。围绕着硕大的纪念碑,一排排宛如高墙般的黑色大理石名碑构成了一个弧形,镌刻着三千多位中外抗日将士的名字。校史办三人顶着烈日,在这一排排的碑墙上寻找着校友的英名。每发现一个,他们就欣喜地互相转告,然后是照相、记录。之后,又试着去寻找三位烈士的墓地。
在纪念碑山路的两边是抗日烈士的公墓,公墓里躺着100多位烈士,其中会不会有我们的英雄校友?具体位置又在哪儿?校史办一行三人挥汗如雨,屏住呼吸,急切地期盼能在墓碑上再见三位校友的英名。经过仔细的寻找,终于在公墓内看到了傅啸宇、梁添成两位烈士墓。3000多名抗日航空烈士仅有100多位有墓,而100多个墓中竟有我校两位烈士校友!在他们逝去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如果他们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今天的校友依旧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英雄事迹正激励着校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后记:校史馆的建立必须基于真实准确的校史和翔实可靠的资料,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日期都容不得有丝毫的夸张、贬低或失误。考证历史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校史馆的建设是为了弘扬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校史馆工作人员将努力写好校史的每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