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今日来校学习航海,日后,个个要到海上做事,看大浪,吹巨风......诸生应记得,商船驶到国外,其实是国家的势力所达之处......而国家一旦有事,诸生即是海军,故东西洋各国,均特别优待商船人才......愿诸生学成致用,不负厚望。勉之,勉之”。
——摘自唐文治1911年7月“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开学典礼训词。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之,晚号茹经。1865年生于江苏省太仓镇(今江苏省太仓市),少时家境不济但却在其父母的督责下刻苦求学,饱读诗书。唐文治6岁识字,自此开始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8岁便有“愿为伊尹”的远大志向,16岁中州试秀才,后广拜名师,肆力攻读。清光绪18年(公元1892年),28岁的唐文治考中进士,任户部江西司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中国陆海军被日本打败。唐文治向清政府上书《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即万言疏稿),针砭时弊,呼吁改革图新。次年他又主动为江苏会试举人撰写了《上察院于》奏章,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8年唐文治调任总理衙门章京。1901年秋,他随户部侍郎那桐出使日本。这年冬天,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唐文治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关税等事务。1902年春,葡萄牙乘修订十年前旧约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把澳门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岛划入租界范围的无理要求,唐文治起草照会予以拒绝。同年5月,唐文治以三等参赞衔随镇国将军载振赴英参加英国新君爱德华七世的加晚礼。去英之后,又出访比、法、美、日等国。两次出国,他对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进行了广泛考察。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对素怀兴邦强国之志的唐文治具有很大吸引力。他非常赞赏"名儒名相都出其中"的牛津大学。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唐文治以后所以弃官办学,即源于此。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唐文治从外务部转到商部,先后任右丞、左丞、左侍郎。在职期间,制定商律,议设商会,扶植和保护民族工商业。并极力反对借外债修筑铁路,积极推行商办铁路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1906年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唐文治任署理尚书。他在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两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清廷都以惨败而告终。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掠夺和宰割的惨痛事实,唐文治多次奏请朝廷,希望整饬政纪,从政治、人事诸方面进行一些变革,以挽危局。但由于清廷政治的腐败,使他的变革理想破灭。1906年12月,唐文治因母亲病逝回家居丧,不再返京任职。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致力教育事业,度过了48个春秋。
1907年唐文治出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一职,随即着手调整学科,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1909年春,邮传部拟发展航海贸易,急需培养航运人才,唐文治请示邮传部在不改变学校办学方向上,另增设船政专科,并极力辅助商船学校正式成立。1910年夏,唐文治考虑到次年以商船学校名义招生后,校舍不敷应用,便决定在学校对面购定房屋,以备船校学生上课和两校新生住宿之用。1911年邮传部电嘱在吴淞炮台湾建商船学校,唐文治亲往相度地势,命工师绘图,克日兴工,并于同年8月竣工,定名“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仍由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管理,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唐文治接手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之时,正是中国社会一些时代先驱们主张“教育求国”“实业求国”方兴未艾之际。唐文治接掌学堂后,除调整专业并开设船政科外,还提出了一系列办学理念。如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认为应该“以道德端其规模,以规律束其身心”;重视国学和西文教育,把国文作为一门主课与理工科并重,同时在正课之外添设西文补习课;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特别关心学生体质,亲自主管体育,悉心提倡。唐文治一生作风正派,严以律己,为发展教育事业勤奋工作近半世纪,对中国高等航海学府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来源:海大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