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叶,上海最早的学府中国公学、复旦公学、吴淞商船学校等多集中于吴淞镇与炮台湾之间,可谓是上海最早的大学城。此地为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淞水潆洄,海涛澎湃,地势险要,清朝曾在此建造明暗炮台五处,为“沪城八景”之一。正因为此,发轫于1909年的我国最早的航海高等学府——吴淞商船学校,1912年也迁校于此。打开珍藏于上海市档案馆的该校档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航海教育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航海教育的起源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理念,于1896年创办了“南洋公学”。1906年学堂改隶邮传部,唐文治任监督。此时中国航权旁落,一切重要通商口岸及航政权、航行权、海关和引水权都为洋人控制和把持,唐文治常感慨于:“商船所至,海权所至”。1909年春,邮传部拟发展航海贸易,唐文治请示邮传部另增设船政专科,船政科的开办开启了我国近代高等航海教育。
1911年3月,盛宣怀在他上奏的《筹办商船学校大概情形摺》中提出将船政科扩充招生别设专校的设想。同年4月,邮传部采纳谏言并考察宁波、吴淞两地后认为:“吴淞江而宽阔,各国商船络绎往来,地居南北之中,交通至便,建筑船校为天然适当之区。”选定吴淞口炮台湾濒江空地百余亩,拨给商船学校做基址,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1911年8月,商船学堂在《申报》刊登广告招收新生,因免收学、膳、宿费,仅收制服费,引得千名学子报名。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1912年春,商船学堂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管辖,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交通部聘任萨镇冰上将继任校长。1912年9月22日,淞校落成,“自沪迁入斯时政局大定,部款按月拨汇,校中设备渐臻完善”。1914年,吴淞商船学校首届学生毕业。同年下学期开始招收轮机科学生。然而当时本国轮船公司规模较大的除招商局外,寥寥无几。吴淞商船学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共60余人却就业无着,影响所及,竟至1915年奉令停办。其后10余年间,商船学校校友杨志雄、徐祖藩等,以恢复母校为己任,几经奔波筹划。
1927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会议委员、交通大学校长及招商局监督的王伯群接掌交通部后,致力于发展民族交通事业,整顿交通教育而多有建树。1928年秋,在王伯群和招商局总经理赵铁桥的倡导支持下,商船学校收回校舍。同时交通部制定以船钞附捐30%作为该校经常费,从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不难发现,学校经费得到了全国航业特别是上海航业同业公会的鼎力相助,才使这一附捐得以实施。1929年10月8日商船学校重新招生开学,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至此,“巍峨黉舍,荒废十余年,一旦重兴,在事同人,交相庆幸”。
可正当教学逐步正轨、设备日臻完善之时,不料遭遇“一二八”战役,吴淞校舍工厂轰毁大半,图书仪器损失几至荡然无存。杨志雄代校长屡次飞往北京,痛陈得失,才得到当局许可,先在沪租屋开学。1932年夏孙鹏接代校务,1933年春徐祖藩奉委接代,开始将淞校修复,自沪迁回。1934年又历任许建廷、伍大名校长砥砺维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租界坚持办学的大部分学校纷纷内迁。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也迁往重庆,起初租用招商局“江顺”轮为临时校舍上课,后在江北巨头塘溉澜溪建新校舍,易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设航海、轮机两科外又增设造船科,学制4年。1943年6月,因学潮商船学校被重庆国民政府决定全部并入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本部。并校后,造船科扩展为4年制的造船工程系,成为我国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培养大学本科生的造船工程系。1945年春夏,渝校轮机与航海两个专修科改为系(四年制)。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商船学校借用“雷士德工学院”在沪第三次复校,定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取消造船科,增设选修班(航海、轮机两科的预教班)、高级短期电讯科。学制为5年,在校修业3年,上船实习2年。1946年在校生400余人,为该校史上学生人数之最。
二、修业实习并重的教学体系
商船学校的航海教育体系,历经了学科由单一到多科并举、办学专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而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贯穿始终。
重视实习是商船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早在1904年,学校创办人盛宣怀为了培养工业专门人才,选派夏孙鹏(1905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911年担任商船学堂主任)等四名优秀生,跟随外国勘矿专家赴湖南萍乡勘验铁矿实习。这是学校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影响深远。
1909年船政科创立,学制四年,其中在校授课3年,实习1年。在课程设置中,唐文治主张“文理相通”、“厚植基础,博览专精”。重视实习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有各国通语旗法、舢舨运用术、帆缆运用术、泳水术、炮术学与实习、兵式体操、航海实习等课。1912年,船政科更名为航海驾驶科,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两年,上船实习一年。1913年,首届学生进入实习期,学校拟派学生往招商局各轮随航实习。但当时招商局及民营轮船公司所有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都是外国人,学生上船遭到横加阻挠。校长萨镇冰遂商准海军部拨借“保民”军舰,并自掏腰包改造为实习船,任校聘英籍教员伍肯为实习船船长,另聘一名英国下级士官担任船艺课。率领学生航行南北洋,上至驾驶员,下至舵工,全由学生分任操作,实地练习。当时校长和校内所聘中外教员,亦多学优名宿。因此,这一阶段各班学生成绩斐然。
1930年秋,学校添办轮机科,开始驾驶、轮机两科并举。学制为4年,在校修业2年,上船实习2年。同时,学校建造了足资轮机科学生金工训练或自制各种船用机件的实习工厂、制造各种模型的小型翻砂工场、有各种交流电设备的电机试验室,以及修船船坞码头、露天游泳池,并将图书室、仪器室扩充为图书馆、仪器馆,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又以本校设备中之亟须添置者,厥惟练船,筹购数年,以款巨未能成议”。1933年,在校长徐祖藩的努力下“嗣商得招商局之协助,容纳驾驶科学生在公平轮实习,而实习问题得以能解决”。1935年校务概况中记载:驾驶科学生校课完毕之后,须派在国营招商局公平轮船随航实习,并呈奉交部派员常川驻轮船内负责教练。轮机科学生校课完毕之后,须派在江南造船所实习,由造船所员工及本校所派专员负责指导。1936年的校纪念刊就刊载了严密的学生实习条例,其中《管理实习生规则》22条、《学生在公平船实习规则》11条、《轮机科三年级实习生校外宿舍规约》20条、《学生在公平船实习办法》12条,实习生要提交《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实习生每周工作报告表》,学生实习成绩占总成绩比三成。
三、中国航海家摇篮
吴淞商船学校在其办校近四十年间,向我国航运界输送了上千名具有驾驶或轮机、造船专业知识的人才,学成于这所“中国航海家摇篮”中的许多人早已成为中国航运界的先驱和精英。
自1911年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成立,到1915年吴淞商船学校停办,前后共招六届学生(包括原船政科毕业的72人),其中著名的有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首任肇兴轮船公司总船长、曾任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长陈干青;中国第一任高级引航员、曾任商船学校教务长、中国商船驾驶员总会理事长金月石;曾任商船学校校长、为争取航权任用中国高级船员立下卓越功勋的杨志雄;曾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徐祖藩;第一个中国人升任招商局图南轮船长,被评定为甲级船长的马家骏等等。
1929年,吴淞商船学校重获新生。这一时期学有所成者相当引人瞩目。如转入航空学校的傅啸宇、梁添成曾驾机在上海和重庆上空击落日机多架;年仅31岁为抗战在金沙江勘查试航中殉职的胡运洲;获第一号民国政府交通部所发甲种船员证书者刘傅森;新中国第一任总船长、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周启新;笫一位总轮机长周元谨;大连海运学院早期轮机系主任杜塍业教授;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内燃机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的高级工程师张汝梅;开创中国自行研制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先河、创立中国第一个斯特林发动机实验室的船舶动力专家沈岳瑞;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的首任总工程师、船舶设计院的创建人之一陈绍纲;1950年推动“永灏轮”船员起义、为我国挑选第一条远洋船——光华轮的周延谨等。
从1946年复校到1950年9月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期间入学和毕业的学生,也大都成为航运界及航海教育方面的翘楚,其中有: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曾任英籍轮船船长、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岳父周兆溎;1979年受命驾驶柳林海轮首航美国西雅图港开辟中美航线,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贝汉庭船长,等等。
1950年9月12日,原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航运管理系及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自此,发轫于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迈入了新的里程。
如今,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商船学校5度易名,3次复校,历经停办、外迁、合并、重建和调整,正如其校史所述:“几经挫顿,惟赖当轴者艰苦奋斗,始得规模渐具,校基日固。”
(作者:上海市档案馆 樊 琳,来源:http://citynews.eastday.com/csdb/html/2013-10/11/content_107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