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培养商船驾驶和轮机人员的学校。该校的前身与上海交通大学一样, 都是清末的上海南洋公学。
清末邮传部尚书盛宣怀采纳我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容阂的建议, 将上海南洋公学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 设路电、土木、航政等专科。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该校监督唐文治感到我国的航权几乎尽操在外人手中, 因而应该大力培养本国的航运人才, 以图自强, 拟将航政专科分出另设专校, 遂委托刚从英国学习海军回国的南洋公学校友夏孙鹏筹建船校。同年夏天筹备成立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 唐文治兼监督, 夏孙鹏任教务长。先借南洋公学对面的屋宇为校舍, 招生开学, 学制为三年。不久, 在张季直、唐文治等热心于航运教育人士的创导下,以吴淞炮台湾江边百余亩空地为校基, 筹款准备兴建校舍。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停建。
1912年,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唐文治辞职。当时交通部改聘萨镇冰上将任校长, 并得到副总统黎元洪捐助的巨款, 吴淞校舍得以建成, 学校自徐家汇迁至吴淞, 改校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 民国元年, 该校自建校舍于吴淞炮台湾, 原为旧炮台废基, 面积都百余亩, 占地廿余亩, 操场三十余亩, 全校造价廿余万元”。另据沈颐《参观商船学校记》的描述:“ 该校在吴淞镇之北, 恰当扬子江与吴淞会流之转角, 俗称炮台湾。地面平广, 与私立中国公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彼此相望。校舍前进, 楼上为办事人室, 分曹治事。后进楼上、下俱为学生卧室。礼堂在前后进之间, 操场在校舍之前, 游泳池方广数丈, 供全校学生练习游泳之用。”可知当时该校已颇具规模。
初期, 学校仅设驾驶科, 分为正科和普遍科两种。正科招收中学毕业生, 专授驾驶学及与航海有关的科学。普通拭授以中学的普通学科及与航海有关的科学。学制三年, 在校学习两年, 一年上船实习。程度好的被派到招商局的船上实习。正科毕业生往后可以充任船长,普通科则可担负船长以下的各等职务。
1913年, 萨镇冰辞职, 夏孙鹏继任校长。教职员为聘请制, 一般以一学期为限。从两封校长的亲笔聘书, 便可窥知当时聘请教职员的情况之一斑。
“发盛槐臣等函 请任教课 二年十一月五日”
周磐舫、盛槐臣先生公鉴敬启者兹因本校教授需才敬请先生来校担任教务每星期授课十二、十五小时,月送薪水壹百二十、壹百元,订期以癸丑十二月为终止期业经接商妥洽用特函订敬请公安
二年十一月五日(癸丑十月初八日) 夏孙鹏敬订
“ 聘职员函”
某某先生惠鉴敬启者,本年下学期仍请先生担任本校监学兼庶务职务、监学兼书记职务,会计职务按月送薪水银╳╳、╳╳元,想先生热心任事当蒙慨允因见函谨以为订 顺请近安
夏孙鹏谨订三年七月廿七日
此外, 还向海军部借得保民练船作为实习船;并通过交通部聘请外国人欧克音为实习船船长, 聘请一名英国下级士官担任船艺课。这说明很重视学生的船上实习。学校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体育也很重视。沈颐在参观记中描述当时的“教室、宿舍既整且洁, 宿舍不用帐,每星期检查”。沈颐参观该校时, 正值“本校生与南洋路矿学校生足球比赛, 驰逐雨中, 气象振奋, 学生服装整洁, 体格多矫健, 可见斯校之注重于体育也”。
1914年首届学生毕业。同年下学期开始招收轮机科学生。连续三届毕业生总共仅60余人, 但分配就业仍很困难;又因办学经费不足, 学校遂于1915年奉命停办, 由海军部接收,改办海军学校, 名为“吴淞海军学校”,为烟台海军学校毕业生专修专门课。1921年吴淞海军学校停办。
吴淞商船学校停办后, 航运界人士多方奔走, 为重新开办吴淞商船学校而出力。南洋大学校长在南洋公学同学会1926年年会报告书中陈述了他为复办吴淞商船学校所作的努力:“……吴淞商船学校交通部允拨开办费, 常年经费则须接洽航商分别协助。鄙人筹备至今尚少眉目, 而军队屯驻该校来去无常, 实为可虑。昔之船校植基南洋, 情感所系未能忽憩……”。江苏水产学校航海主任徐祖藩代表吴淞商船学校同学会, 曾联合肇兴轮船公司总船主陈干清等共八位船长联名写信给“英国庚款委员会”,要求从庚款中分拨一部分补助吴淞商船学校作经费。在该校驾驶科毕业同学杨志雄、徐祖藩等人的奔走筹划下, 几经努力, 于1928年由交通部批准复校, 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以船钞附捐作为该校经费。校长由交通部长王伯群兼, 旋委杨志雄接代。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于1929年秋复校时仅设驾驶科, 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1930年秋,又开设轮机科, 并建造实习工厂。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 实习工厂内分翻砂间、制图间、模型间、锅炉间、机器间、马达间、车床间等, 造价三万元。”一二八事变, 校舍工厂被日军炸毁大半, 书籍仪器也遭掠夺, 经交通部同意在旧法租界亚尔培路临时租屋上课。
1933年春, 吴淞校舍修复上课, 并获准附设职业学校。商船职业学校设驾驶、轮机两科,招收十七岁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两年校内上课, 一年上船实习。学习的科目除一般的高中课程外, 还教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办学的宗旨是培养低级船员和训练准备投考商船专科的学生。
商船专科学校也设置驾驶、轮机两科, 招收二十岁以下的高中和商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驾驶科开设28门课程, 每周63学时, 轮机科开设21门课程, 每周68学时, 学习年限都是四年, 上课两年, 上船实习两年。如系商船职业学校毕业的, 则可少实习一年。当时驾驶科有学生122名, 轮机科学生74名。全校教师共有18名。
两校名义上虽系分设, 而实质上则属于一体。训练办法相同。课程互相衔接。这样不但能够造就较多的合格的低级船员, 而且亦可鼓励他们自幼学习航海, 并把自己培养成有学识有经验的高级船员。学校很重视体育锻炼, 订有“吴淞船校学生非得苦练游泳不可, 否则不得毕业” 的规定, 对学生的纪律养成教育也很严格, 而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据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校刊记载,“吴淞船校曾得全上海第一次学生军训检阅冠军”。“上海高桥举行的渡海比赛获前三名的都是吴淞船校学生”。
1937年八• 一三事变,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 淞沪军民奋起抗日。因该校地处火线,校舍、图书仪器俱为日寇所毁, 被迫停办。1939年, 根据国防最高会议的决定, 在重庆重建商船学校, 改校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 隶属教育部, 由高教司司长吴俊升兼任校长。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校产由重庆商船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聘宋建勋等三人为接收委员。由他们多方设法将大部分图书和部分仪器经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运抵重庆。部分吴淞学生也转入重庆继续学习。该校设航海、轮机和造船等科, 招收高中毕业生, 入学考试极严。驾驶科开设的专业课有21门, 基础课15门, 均为必修, 在两年内学完, 后两年上船实习。轮机和造船专业在校学习三年, 船厂实习一年, 四年毕业。驾驶、轮机的毕业生, 由交通部发给甲种远洋二副和二管证书。校址选在江北溉澜溪的陈姓基地。在建造校舍期间, 先租用招商局停在唐家沱的四千吨的江顺轮, 于同年十一月正式上课。1940年3月江顺轮租约期满, 又借用江北人和场的殷家花园和黄氏祠堂为临时校舍。不久, 改聘宋建勋任校长。在校长之下, 除设教务长、事务长各一人外, 还专门设有教练长一人。在教练长之下又设驾驶教练员1-2人和轮机教练员1-2人, 负责管理、指导学生在船实习事宜。从该校教练主任郭愁来1942年的《驾驶科实习报告书》可看出, 实习中很强调养成教育和军事管训, 对学生的要求极严。由船长亲自上课, 除航行和天气恶劣时, 经常于每天午后由船长及教练主任带领同学操艇至江边缓流处练习游泳, 并订有“ 实习办法” “ 实习生离船规则” “ 膳食规则” “级长服务规则” “图书借阅规则” 等规章, 以便管理学生。船长, 大副至茶房、厨工的实习津贴由学校直接付给,使之密切配合实习。
1940年复校后第一批学生48人毕业, 均获得相当的工作, 并有数人奉派留美。
1942年溉澜溪校舍落成, 校舍占地二千余亩。新校舍有大礼堂一幢, 办公室一幢, 图书馆一幢, 教室二幢, 教职员宿舍各一幢, 新生宿舍两座, 盟洗室一座, 学生及教职员厨房各一座。迁入新校舍仅一年, 由于学生运动, 教育部下令关闭该校, 划归交通大学接办。
1946年2月,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聘请周均时为校长, 组织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复校筹备委员会。由于吴淞校舍全部被毁, 乃租用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业专科学校为临时校址。当即聘请教授, 添派职员, 招收新生, 于10月14日正式开学。所有由交通大学代办的航海、轮机两科奉令仍归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办理。驾驶专业设置课程31门, 学制五年, 前三年在校学习, 后两年上船实习。轮机科也是五年制。1948年还办过一期一年制的电讯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 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命令,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 改校名为“国立上海航务学院”。交大航业管理系的教授两名, 讲师一名, 助教一名和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均并入航务学院。
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时, 上海航务学院迁至大连, 与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集美航海学校) 、东北航海学院等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从它的前身, 即1911年成立的邮传部高等商船学校开始到1950年与交大航管系合并前为止, 三十九年中向我国航运界输送1000多名具有驾驶或轮机、造船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球, 大多从事水运, 不少成为航运教育、企业管理及运输船舶之中坚, 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
(作者:沈长治 瞿企予 周佩民,论文摘录于《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