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上海在国家航运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急需培养大批航运技术和航运管理人才。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高等航海教育,指定由上海海运局和上海船舶修造厂一起合力筹建上海海运学院及其附属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上海海运学院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与学,并承担了邮电部、交通部各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也是在这一时期,海运学院第一艘教学实习船——“育新”轮接收并投入使用。
图1 育新轮
“育新”轮是我校第一艘教学实习船,于1974交付我校,1987年退役。“育新”轮原船名为“北江”轮,属香港远洋公司所有。该轮原为丹麦1958年建造的货船,总长122.75米,型宽16.46米,满载吃水7.42米,总吨5215吨,载重吨6285吨,舱容包:8290立方米,散:9210立方米,主机4640马力,航速13.5海里/每小时。经交通部批准,1974年第4季度“育新”轮(原名“北江”)在上海造船厂进行检修并改装为一艘可容纳60人左右的实习船。至此,“育新”轮开启了我校实践教学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笨拙”的育新轮
与现代船舶相比,“育新”轮略显 “笨拙”。作为一艘双吊杂货船,“育新”轮上设有许多自带的装卸设备,但是在起吊货物时,其中一边的吊杆需要固定,两边无法同时操作。许多海运学院的老校友来校史馆参观,看到“育新”轮的船模时,都不禁感叹一番当时的操作困难。
育新与台风的小故事
据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系陆志材同志《育新轮在珠江口锚地战胜十二级台风的经过及原因分析》,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九日,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北部洋面形成的第九号台风(以下简8309号台风),在西进过程中逐渐加强而形成强台风,并直指我国华南沿海。于9月9日在广东珠江口附近登陆。当天凌晨,台风中心北距香港三十海里,最大风速达47米/秒(12级风速为32.6米/秒以上)。这样的风暴,是历年来所罕见的。
图2 育新轮全景图
那时,我校育新轮正首航广东黄埔港。 8月12日满载小麦从上海启航驶往汕头,9月5日在黄埔港装糖返航,受台风影响,在与香港仅一岛之隔的珠江口大壕岛锚地避风。在锚泊期间,育新轮经受了这次强台风的正面袭击(育新轮距台风中心最近时仅18海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指示下,全体船员与狂风恶浪奋勇搏斗。五千吨级的育新轮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下曾两次发生走锚,两台雷达同时发生故障,失去船位长达五小时之久。在极其困难的险境中,依靠全体船员的智慧和力量,运用良好的船艺,顽强奋斗,保证船舶的安全,最终取得了抗台的胜利,于9月15日顺利返回上海。
图3 育新轮在江阴拆船厂
航海教育是培养船员的第一步,是从一名普通学生到一名合格船员非常关键的环节。船舶是一个高度独立的、流动的 、有庞大复杂技术装备的工作场所,一名优秀的高级船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实操能力。因此,我校自吴淞商船学校时期就十分重视海上航行的实习教学,当时还将“保民”舰改装为实习船供学生使用,文革时期交通部又调拨“育新”轮给海运学院用作实习船。限于当时的建造技术水平,“育新”轮在我校只服役了短暂的13年。13年里,“育新”轮破浪前行,带领海运学子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实践学习任务,同时它也见证了那段文革结束后中国航运业改革复兴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