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停办后,国民政府认为:“以我国江海航运范围之广大,岂能置航运教育于不顾,况在抗战航运尤为重要。”1939年,学校在重庆复校,定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办学之初,先是租用招商局“江顺”轮为临时校舍,后建设溉澜溪校舍,开创了“轮船上办学校”“高山上学航海”的教育奇迹。
江顺轮的历史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保持运力以利长期抗战,招商局决定实施六大江轮撤往重庆的行动。长江航线各公司轮船逐渐向长江中上游集中。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长江航线顿失半壁,招商局等各公司江海轮船集中于宜昌,成为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除继续上驶进入川江,别无其他出路。由于川江航道水流湍急,险滩林立,长江中下游船舶吨位较大,行驶川江困难重重。为了避免下游大型轮驳因无法上行,滞留宜昌,有被日军虏获利用的危险,军事当局命令,对于可以上驶的轮驳限期上驶,确认无法上驶者将一律毁沉。为此,交通部批准招商局江海大轮试航川江,要求慎选领江,设法入川。
图1 江顺轮
川江素称天险,航道狭窄、暗礁林立。为了实现江海大轮安全入川,招商局奉命与其他航商共同组成“试航长江上游委员会”,拟订了大轮入川的计划,开始着手准备创纪录的冒险上行。在入川江轮中,“江顺”轮毛重为4327吨,居轮船招商局的六大客轮之首。
1938年11月13日清晨,作为试航川江的第一艘江轮,“江顺”轮从宜昌起航,上午10时50分安全抵达庙河,途中航行了4小时,并未出现特别的危险。大型江海轮船进入川江的试航首战告捷,为川江航运史揭开新的一页。同年10月12日,“江顺”轮几经辗转,终于平安到达重庆唐家沱。
图2 临时办学地点
淞沪战役中,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因地处火线,校舍被日军所毁, 被迫停办。1939年6月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教育专门委员会决定在重庆恢复商船专科学校,易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由高教司司长吴俊升兼任校长。复校时期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全体筹备人员因陋就简,上下齐心:没有教学设备和器材,就在重庆设立捐赠点接收国内外的捐赠;没有图书仪器,就将原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残存图书。部分仪器也经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运抵重庆。校址虽选在江北溉澜溪的陈莹山基上,但是由于尚未建成,学校决定暂时先租用招商局停在唐家沱的“江顺”轮作为临时办学地点先行开学。
吴淞精神的承载
1939年11月27日,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于“江顺”轮隆重举行开学典礼。1940年3月江顺轮租约期满后,又租借江北人和场的段家公馆和黄氏祠堂为临时校舍,1942年正式迁入溉澜溪新校舍。简陋的环境并没有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此期间,学校还首次设置了造船专业,从而使学校构成培养人才的驾驶,轮机,造船三科并举的新体系。至1943年初,三科在校学生近300人。
图3 开学典礼
唐家沱当年的码头现已变成东风修船厂,修船厂外的岸边有着新修的码头,当年江顺轮停靠在岸的场景渐渐浮现在眼前。
图4 唐家沱现况景象
条件的简陋影响不了我们严格的教学要求,改变不了我们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江顺轮”这座“移动的教学楼”是我校筚路蓝缕、艰险曲折办学历程的见证,更是我们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师生上下齐心,无惧困苦,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吴淞精神的承载。